摘要:来源|募格课堂整合,参考来源:Pubmed、科学网、南方周末、中国科学报、德先生转自|学术志编辑|学妹近日,一则“南方科技大学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...
来源 | 募格课堂整合,球探体育比分ios怎么下载参考来源:Pubmed、科学网、南方周末、中国科学报、德先生
转自 | 学术志
编辑 | 学妹
近日,一则“ 南方科技大学 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关于 拟接收 韩德伟等 3名博士研究生转学 的公示”,引发热议。
网友震惊表示: 第一次听说读博还可以转学的据说, 他们是因为导师跳槽到南科大,就都跟着过来了。
网友评论:
1.很正常吧,我见过老板去国外某大学的,当时说是一年50万美金不上税,学生也跟着去了一年。
2、我儿子读博士也是转学,老师走了,跟着去。
3、博士看导师,新加坡留学中介大牛导师随便都能安排学生的后路。
4、博士,文章才是最重要,跟着个厉害一些的导师,比在哪个学校重要多了!这种导师被引进进去的,组建团队,这些博士毕业不就是现成的人。
中南大学喻海良教授也曾在同类话题中谈到:
导师特别强,学生跟着导师走。 研究生阶段,已经不是看学校品牌,而是看导师是否是品牌。
导师不是特别强,学校特别好,可以让导师继续挂名为导师。 这种情况也是非常合理的一种,导师虽然走了,但是,学生是他的学生,学校可以建议让他们的导师挂名指导这些学生,直到他们毕业。
换导师总体而言都是下下之策。 研究生中途换了导师,很有可能会面临这种遭遇,即新的导师对学生“不冷不热”。可能会需要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,如果运气不佳,可能会“延期毕业”。
博士生还可以转学?
高校学生可以转学,不少人还是从这件事开始了解到的:
2021年8月, 一女博士自曝靠父母关系从二本转到华科读完了本硕博 ,引起舆论热议后华中科技大学进行调查并发布公告称无此事,该女子是自己通过正规渠道考入华中科技大学,可谁知事情又迎来大反转! 校方回应该生通过正常招生渠道录取,父母均不是本校教师。
后续该博士表示: 她自曝博眼球,是想制造舆论揭露这种不公现象 。
尽管受关注度不算高,但高校学生转学其实一直在进行:
四川省教育厅2021年7-8月分5次公布了共14名大学生的转学情况,其中有一人原为 清华大学2019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学生,因身体原因,他转入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系就读,并“留级”一年 。
2015年1月, 湖南大学被曝一次性接受17名外校研究生转入, 转学理由有“饭菜太辣”“油画过敏”“不适应气候”等,公众质疑转学环节或存在腐败。事件发酵后, 教育部派出专项督查组进行调查,取消了17名学生的转学资格, 并对湖大领导作出处分。
哪些大学生可以转学? 2017年,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》修订,其中规定,因患病或者有特殊困难、特别需要,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或不适应本校学习要求的,可以申请转学。
导师跳槽,硕博生都怎样了?
“导师走了,我该怎么办”, 成为这类硕博生的心头之问。例如知乎热议话题:
图源:知乎
经中国科学报采访,一名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张启坤表示, “导师跳槽后,理工科半路换研究方向意味着要学习新的研究领域。” 他挂在另一个老师名下,并开启了新课题研究。
“我本来的研究方向和现任导师的研究领域存在差异,每次讨论,现任导师对新课题的实验方案总是提出很多建议,调整后又不断否定。”张启坤说,每次调整都是重新开始, “永无止境的修改和调,整渐渐磨灭了我入学时内心燃起的学术火焰” 。
与张启坤有着类似感受的,还有某高校博士生李昊阳。“读博第三年时,课题还没做完,导师跳槽了。换课题有点来不及,如果用原课题发文章,就只能让原导师担任通讯作者, 但这样一来,新导师就显得有些出力不讨好了,谁愿意收我?甚至有学院领导跟我说:‘要不你硕士毕业吧……’” 虽然最终李昊阳还是找到了一位年轻老师挂名指导,但代价是承受着原课题与新课题同时进行的任务压力。
其实在这方面,国外高校的一些做法可以借鉴。 “在国外的高校,当某位导师发生流动时,学生是可以跟随导师一起调动的。”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张建伟表示,这样有利于维持整个培养过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,将对学生学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。
同样的,Jessica Toothaker 是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一名博士生,也是耶鲁大学的访问学生。在她读博期间, 她的导师 Liza Konnikova 从匹兹堡大学跳槽到了耶鲁大学 ,这就尴尬了啊!这博士读一半,是跟你走还是不跟你走啊?
为此,Jessica Toothaker还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写了篇文章, 最终发表在Science上:
图源:Science
她表示,我最初的反应是冲动的。当我的导师告诉我,她要去的那家备受尊敬的机构的名字( 耶鲁啊!! )时, 我在不到30秒的时间内就决定要搬家 。“我爱我的导师和我的项目,我会转学,把新学校的名字写在简历上”我当时只想着我的事业。
几天后,我开始接受现实。我意识到一些问题: 搬家对我的另一半有什么影响?我的津贴在一个生活成本更高的新城市是否合适? 我们会快乐地生活在那个新城市吗? 我真的想转学,重新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吗? 随着每一个新问题的出现,我变得越来越不确定。
最后,在朋友、家人、另一半和导师的帮助下——我决定坚持我搬家的决定。我决定去我的新学校做一名访问学生, 但最终还是在我原来的学校获得了学位 。
我偶尔会经历一波又一波的 “冒名顶替者综合症”,觉得自己不配在这个新的、更有声望的机构工作 。尽管有这些挑战,我仍然相信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——对我自己来说。
如果你们处在类似的情况下,我不能说你们应该做我所做的事情。 我所能说的是,你应该努力找到一个在职业和个人方面都适合你的解决方案。 记住这一点很有帮助,就像我的导师向我保证的那样,不管怎样,你都能拿到博士学位